sinoip
首页 >

东日本大地震14周年 灾后重建的技术交流与实地考察

时间:2025-01-17
东日本大地震14周年 灾后重建的技术交流与实地考察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46),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强震之后,接踵而来的大海啸造成了更大的次生灾害。此次地震是日本140年来最大地震,强度超过了逾14万人死亡的1923年关东大地震。其中,日本东北部的宫城县受灾最为严重,仅宫城一个县死亡及失踪人数便接近11,000,超过阪神大地震的伤亡人数总和。   在东日本大地震灾后14周年之际,2025年1月7日-1月13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9名研究生在薛松涛教授的带队下,再次来到日本宫城县仙台市东北大学,顺利完成了“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樱花科技项目)。本次考察活动的主题是东日本大地震灾后重建的实地考察和建筑结构加固技术交流,主要在宫城县境内进行。   本次活动的合作单位,日本东北大学,从1996年开始与同济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至今已有20多年的合作基础。在3.11地震发生后,东北大学整合校内资源成立了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研究推进自然灾害科学的最新研究。在东日本大震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希望建立能够减轻地震灾害的实践防灾学。 一、地震灾后重建和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等学术交流汇报    为了促进中日双方抗震新技术、防灾的新理念,增进中日双方减隔震新技术交流,2025年1月7日-1月13日,樱花科技项目在日本东北大学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举行。    中日两方师生主要就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进行深入、广泛、实地实例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本次樱花计划学术交流活动由五十子幸樹教授主持并发表了开幕致辞。本次樱花科技项目中,同济大学的研究生以及日本大学的研究生也分别就各自在结构抗震减震方面目前所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汇报。    日本是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在消能减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步最早,在结构抗震防灾方面的研究水平世界领先。举办以两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为主体的樱花科技项目,可以帮助我校研究生了解世界抗震防灾前沿的学科动态,对研究生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学术视野、交流学术思想、启迪研究智慧、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次学术论坛的交流中,中日双方的思想相互碰撞,研究成果相互验证,为在场各位同学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多参考意见,在推动和促进基于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中日双方抗震新技术、防灾新理念的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地震灾后重建现场的实地学习及专题研讨   3.11东日本近太平洋大地震后,实地考察日本东北仙台地震灾后重建对我方有深远意义,可为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   同济大学一行人于1月8日参观了鲁迅纪念馆、东北大学工学环境馆;1月10日,实地考察了南三陆、东松岛野蒜等地震重灾区震后恢复重建情况;1月11日,同学们来到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实验室,现场学习日本学生的操作过程以及模型的自由振动试验效果。 【第一站:鲁迅纪念馆和东北工学环境馆】    1月8日,五十子教授带领同济大学学生们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在实地参观完东北工业大学后,五十子教授带领大家来到了第三站——东北大学青叶山校区。   在东北大学工学环境馆,五十子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这栋大楼的隔震、减震措施。原来的工学环境馆在2011年3月份东日本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无法继续使用,遂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栋新楼。为了让大家对隔震技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五十子教授带领大家前往该大楼的隔震层参观了该建筑的隔震减震措施。      参观完东北大学工学环境馆之后,中方学生和日方学生又参观了东北大学青葉山校区隔振实验楼。东北大学的隔振实验楼由薛教授的导师,和泉正哲先生主持建造于1986年。该隔振实验楼由两栋上部结构完全相同的装配式结构组成,与参照建筑相比,隔震建筑的底部安装了隔震装置。该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一栋安装隔震装置的建筑。311大地震来临时,左侧无隔震措施建筑窗口处出现了裂缝,而右侧的隔震建筑完好无损,这清晰地验证了隔震措施的效果。 【第二站: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实验室】    在1月11日上午,在五十子教授的带领下,同济大学学生一行人,来到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实验室。    从设备的安装到调试,从模型固定螺栓的装卸到传感器的安装和数据的采集,通过日本学生的全流程操作,我们现场观察学习了日本学生做实验准备的过程。 【第三站:女川警察署遗址】        1月10日,五十子教授带领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女川站的警察署遗址,并参观了松岛海岸。        南三陆町因为溺湾地形容易受到海啸的影响。在2011年311日本东大地震中,辖区遭受海啸袭击,95% 建筑物遭受海啸摧毁,半数以上人口失踪或罹难。南三陆实测的海啸高度20米,比当地大部分建筑都高。因此,在灾后复兴工程中,南三陆进行了标志性复兴工程“高台转移”。“高台转移”在日本历史上曾有过先例,但均不如这次所涉及的范围大。在本次海啸重灾区的东北三县(福岛,岩手,宫城),有半数市町村决定要进行高台转移。 【第四站:东松岛市野蒜】        此站,五十子教授带领一行人参观了野蒜火车站遗址。        宫城县东松岛市野蒜靠近日本三景之一松岛,这里的野蒜站是前往奥松岛和野蒜海岸的大门,在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海啸中,野蒜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地震发生后,野蒜北侧最高海浪10.35米,海啸侵袭面积37km2。灾害导致的死亡人数1110人,失踪23人,累计破坏建筑14581栋。震后,设置了避难所91处,容纳避难者15185人。        震后14年来,在宫城县东松岛的野蒜地区,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重建恢复当中,附近的丘陵被铲平,建造起“野蒜丘住宅区”。这里几乎没有空地,崭新的住宅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住宅区有JR仙石线经过,还建造了超市和学校等场所,这里被称为“住宅复兴的象征”。        据老师介绍,现在灾后已经在另外更合适的地方建立起了新的野蒜站,但是在海啸中被毁坏而已失去功能的旧车站依旧原地被保留下来,作为对这次灾难的纪念供人们参观和悼念。其中,五十子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段旧铁路。这是海啸侵袭后,野蒜站残留的一部分铁路,如今作为震后遗址的一部分。        接着进入展馆参观,展览馆入口处,可以看到野蒜延站售票机的灾后遗物。展馆内可以看到当时东日本大地震发生时浸水达3.7米。车站保存下来的时钟还停留在地震的一刻。 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观看了一段约10min的纪念视频。最后一行人参观了日本大地震的纪念墓碑,为所有遇难者缅怀。 三、人文观察体会|学生感悟     姜康(2021级博士研究生):在参加樱花科技项目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日本科研的严谨与高效,也深刻感受到“科研为实际问题服务”的理念对研究的重要性。两位日本学生的报告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分别从惯容器的设计与优化以及模拟动力试验的应用展开,报告内容紧扣工程实际问题,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让我反思,科研的意义不仅在于发表论文,更在于为社会实际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参观东北大学地震台实验室时,看到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严谨的实验流程,进一步感受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福祉之间的紧密联系。地震研究关乎生命财产安全,日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与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这次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让我明白,科研需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廖洋洋(2021级博士研究生):通过参加樱花科技项目,我对日本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的了解多来自课本和互联网,始终带有一定的距离感,而这次通过实际参观和参与,切身感受到了日本科学技术的精密性和其背后的严谨态度。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的震撼远胜于书本或网络的信息,也让我更加体会到科技进步需要的专注与坚持。此次行程中,参观了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曾经的阶梯教室,感受到了百年前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决心和勇气。在这里,不仅领略了历史的厚重感,更深刻体会到文化与教育交融的意义。鲁迅先生的选择彰显了他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这种精神也深深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和事业中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方向和价值。此外,项目还让我有机会亲眼见证混合动力实验的全过程,切实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力量。这一经历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科研充满期待。非常感谢樱花科技项目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宝贵机会,让我从中汲取知识与灵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努力追求梦想的信念。        宋梦贤(2022级硕士研究生):在日本交流的这段时间,收获很多。首先参观了东北大学鲁迅当年上学的地方,感受了日本学校的氛围。之后我们每人做了汇报,与五十子老师做了交流,体会用英语参加国际交流的感觉。五十子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女川311地震遗迹,想象当年海啸的景象,依旧心有余悸。本来要去松岛坐船,后来因为下雪便取消了。我们当时都觉得有些遗憾,后来了解到松岛下雪是难得一见的景象,又觉得很幸运。参观完振动实验室我们去了藏王,先住温泉酒店,深入体会当地的居住风格,我也是第一次体验榻榻米和温泉。次日去藏王山看树冰,我们运气很好,是个大晴天。尽管很冷,我们每个人都很开心。五十子老师为人很随和,做事总是亲力亲为,平时带我们参观,最后还送我们到机场,令人敬佩。通过这一周的深入体验,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次活动非常有意义。       李度(2022级硕士研究生):参与日本樱花计划,我收获颇丰。在东北大学汇报交流会上,我分享了基于强化学习的 PID 振动控制研究,同时也从日本学生关于实时混合测试(RTHS)的报告中深受启发,其创新理念为结构工程领域开拓了新方向。参观女川警察署、野蒜火车站旧址时,海啸过后的残败景象深深触动了我,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令人痛心,也让我深感提升灾害应对能力刻不容缓。行程中的日本文化体验同样难忘。仙台牛舌的美味、女川海湾的如画风景,还有雪中松岛、藏王雪山的壮丽,以及惬意的温泉和地道拉面,都让我领略到日本独特的魅力。这次日本之行,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丰富了我的文化感知,是一次极具意义的经历 。 陈千禧(2022级硕士研究生):这次日本之行让我深受触动。在与日本学生的交流中,我们互相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感受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合作与理解。仙台的景点让我体验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自然美,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遭受海啸灾难的地区。亲眼目睹了灾后重建的成果,也看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灾难的无情和人类的顽强。通过这次交流,我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启发,更加坚定了为灾后重建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这样的机会,继续与世界各地的同仁们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四、小结        灾难固然可怕,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伤痛也是巨大的,但它终将化为动力,推动人类在废墟之上寻求进步阶梯。        震后14周年,人们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前行。与往年相比,这次我们走进了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实验室,与日方师生共同完成隔震结构的自由振动试验;在地震灾后重建和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等学术论坛上,两国师生交流防灾减灾领域内的新技术……        自然很残酷,日本人民面对灾难和重建家园过程中体现出的顽强精神以及在试验中日本学生展现出的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都令我们十分钦佩,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感谢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感谢日本东北大学,感谢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感谢樱花科技项目,更要郑重感谢,同济大学带队老师薛松涛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五十子幸樹教授。同济大学土木一行人也在这个过程中顺利毕业了。        希望此次为期7天的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不仅是中日双方思想的共鸣与碰撞,学术的研讨与分享,更是让中日两国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钻研精神,成为每一位学生研究生涯的宝贵财富。同时,此次学术论坛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青年之间的合作和互相了解,增进了两国友好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