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日本东北大学“樱花计划”访学总结报告
时间:2025-03-11
一、项目概况
为深化中日高校在科技与教育领域的合作,响应国家“推动教育国际化”的号召,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代表团于2024年2月9日至16日赴日本东北大学,参与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主办的“日本与亚洲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樱花计划)。本次活动以“AI变革教育教学的中日研讨交流”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认知科学等前沿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旨在通过学术研讨、技术体验与文化互动,促进中日师生在科技与教育领域的深度对话,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学科实践能力。
访学团由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崔依冉带队,成员包括7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涵盖本科生3人、研究生4人,均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基础与跨文化交流经验。
二、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由教育学研究科特任助教闫琬新全程对接,主要活动地点为日本东北大学片平校区、新林校区与川内校区,行程涵盖学术讲座、实验室参访、文化体验三大模块。
教育学研究科(教育学院)院长小岛秀树教授为访学团带来精彩课程。小岛秀树围绕认知发展机器人Keepon在自闭症儿童群体的研究,向访学团介绍了最新成果,分享了学科交叉的探索经历。崔依冉代表师生表达双方友好交流的祝愿。教育学研究科副院长甲斐健人教授、教育学研究科国际交流支援室主任刘靖副教授分别会见了访学团师生,亲切欢迎同学们的到来。
访学团参加了多场技术赋能教学的讲座与文化交流活动。中岛平副教通过实例演示,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前景,并指导学生实操AI工具。佐藤克美副教授以虚拟现实技术复原日本地区的歌舞文化,并指导学生穿戴头戴式设备现场体验。随后,访学团师生围绕“技术+教育+传统文化”与日方教师展开交流研讨。访学团还参观了fMRI实验室,实验室研究员刘淳琳、高等教养教育学生支援机构助教泽天亮共同为大家演示了教育学与医学的联合研究项目,呈现了被试在人机对话过程中的脑成像实验,激发了同学们开展跨学科研究的浓厚兴趣。教育学研究科国际交流支援室助教尹得霞带领大家参观NanoTerasu并聆听了科技相关讲座。
此外,访学团还前往东北大学片平校区参观鲁迅阶梯教室、鲁迅留学旧址及东北大学图书馆。通过珍贵史料与影像,师生共同体悟鲁迅先生成长历程,了解东北大学发展历史与学术氛围。
三、成果与反馈
本次交流为双方院校围绕“科技赋能教育”主题开展进一步合作交流提供了良好契机,双方拟进一步洽谈院际合作交流事项。本次访学的宣传新闻稿已于2月21日在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官网发布,访学交流内容由崔依冉于2月24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党政联席会进行了汇报。
学生出访心得体会节选:
1.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与日本茶道专家一起体验茶道,并尝试用中日双语讲解两国传统习俗。这些互动让我体会到,文化差异并非隔阂,而是对话的起点。正如佐藤老师在VR课上复原的日本传统歌舞,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恰恰是文化传承的活力所在。
此次访学让我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的国际视野与协作能力,是推动全球教育创新的关键。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愿以此次经历为起点,既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又拥抱世界前沿科技,努力成为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胜任力的新时代青年。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未来,我期待以语言为舟、科技为帆,在中日乃至世界的教育交流之海中,驶向更广阔的远方。
——2022级本科生葛梦晴
2.身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该借鉴他人的文化互鉴之路,佐藤老师利用VR技术保留北日本的民间舞步,助力其传承;而我们的国教学长也利用互联网技术教授中国武术,让中国文化传播到南美。文化脉络生生不息、兼容并蓄,在历史长河的涤荡中更显活力;让科技与文化碰撞,与民众心心呼应,深入人心,以现代科技之沃土佑传统文化之“根”,在与时俱进的抵挡中更显张力。作为国教学子,我们担负着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重任,在这次交流访学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能力,为今后的专业实践道路打好基础,也为日后的文化传承传播工作提供努力的方向。
——2022级本科生齐广赟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持续深化“鲲鹏”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与国际一流大学开展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助力学生拓宽国际视野、培育科研素养、提升国际胜任力,推动“技术赋能教育”从理念走向实践,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访学团成员亦将积极转化成果,通过学术报告、教学实践、技术开发等形式,为中日友好与全球教育创新贡献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