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接触“人”、走近“人”、理解“人”的田野调查——我校师生赴日本参加2023年度樱花科技计划项目

时间:2024-05-11
接触“人”、走近“人”、理解“人”的田野调查 ——我校师生赴日本参加2023年度樱花科技计划项目 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部(MOST)国际合作司与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是日本樱花科技计划(日语:さくらサイエンスプログラム)的组成部分。樱花科技计划是由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全额资助亚洲青少年短期访问日本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单位,与日本青少年以及各前沿领域科学家、研究人员等全面开展科技交流的一项国际交流活动。 应日本江户川大学川濑由高老师的邀请,我校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杨德睿和邱月二位老师带领本科生及硕士研究生共计8名同学于2024年2月14日至2024年2月22日前往日本参加了樱花科技项目,主题为“人口変動下のくらしと自然を共感的に理解する:森林資源の利活用と地域創生の未来を構想するための参与観察型フィールドワーク”(人口变化背景下对生命和自然的同感理解:展望森林资源利用和地方创生的未来的参与观察式田野工作)。本次项目属于共同研究活动,由接收单位江户川大学安排我院师生开展短期共同研究的田野调查活动。为了让南大师生对日本“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日方特意安排了流山市和京都市作为田野调查的地点。通过在两地进行调查并同当地人进行交流,大家对日本城市和农村的“人与自然”关系及地域振兴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并通过实际耕种田地和学习“自然农法”对日本农村、农业、农民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 一、赴日进行田野调查之前的读书会准备与破冰活动 在项目开始之前,我校师生根据日方老师提供的书单展开了多次线上读书会交流活动。其中包含《流动的收割机》(川濑由高2022)、《作为自我的稻米》(大贯惠美子2015)、《半农半X的生活》(盐见直纪2013)、《自然的哲学》(高野雅夫2021)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一方面,我们就日本农村、农业以及农民的情况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对稻米与日本人的身份认同、里山与日本农村的发展等有了基本的理解。另一方面,从中日对比的视角,我们也发现不同于中国农村的日本农村的发展特点,并由此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些都有待实际赴日之后进行逐一确认和解答。 二、抵达日本之后充实丰富的活动安排 ❀实地参观与田野调查 15日上午,我们参加了江户川大学现代社会学专业举办的讲座活动。中岛庆二教授为我们介绍了“里山”的概念以及日本大型鸟兽的增加趋势、其对环境破坏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等。土屋薰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流山市的特点以及当地居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下午,我们参加了流山市自然保护组织“NPO里山”的讲座,并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深入森林内部,参观了“大鹰之森”。 在京都北部山区,我们接触到了作为“新移民”(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奥田先生和阿部朋恒老师(立命馆大学)。奥田先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京都北部山区的组成部分(小野乡、中川、云田)以及当地面临的人口减少、地区经济发展低迷的难题。其中,北山杉树在京都北部山区的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讲座进行中,南大师生通过向两位“新移民”提问,对北部山区的移民情况和社区共建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为了加深对京都北山杉树的理解,我们参访了京都市北区大森中町的公民馆,片山会长结合自己实际的林业从业体验,向我们介绍了北山杉林业的发展脉络、杉木培植时间以及现在面临的问题等。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京都北山杉林业的综合中心,系统了解到北山杉在过去的培育方法、生长周期、运输方式,以及目前的售卖流程和产品类型等。 ❀“自然农法”的学习与实践 在阿部老师家所在的农村,我们在荒井先生的指导下对休耕的田地进行整理,将堆积的杉树枝移到另一地点,并在翻土、整土的基础上播撒麦种。19日上午,虽然天空下着雨,但是本着“田野工作不问刮风下雨”的心态,我们按照原计划学习了“自然农法”的温度测量。在荒井先生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日本农业专家木村秋则提倡的无农药苹果栽培法,即“自然农法”。不同于传统的栽培方式,“自然农法”主张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维护土壤本身的营养和再生能力,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任何残害土壤的添加物。虽然这种栽培方式的成本较高,但是荒井先生依旧认同并在实际农业生产工作中应用“自然农法”,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农业栽培类型和农民的耕种理念,在中日农业发展的比较中对“乡村振兴”和“三农”等课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KJ法学习实践与成果汇报的准备工作 KJ法是指进行集体田野调查的成员们,将各自印象最深刻的事实写在卡片上,然后交由团体讨论确认共识,然后再对确认后的卡片进行分组归类,从而形成完整的田野调查报告的方法。这一方法最初是由日本的文化人类学者川喜田二郎提出,故以他的姓(K)和名(J)的首字母来命名。在17日下午的线上讲座中,大阪大学的思沁夫老师表示其在授课中经常让同学们使用KJ法进行头脑风暴。19日晚上集体交流中,阿部老师从事实认定和论文纲要的角度为我们详细介绍了KJ法的规则,并对同学们展示的卡片内容进行点评。通过对KJ法进行学习和实践,我们对事实的认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开始在化繁为简的“事实”中寻找研究和成果汇报的角度和突破口。 三、离开日本之前的成果汇报与跨文化体验 在充实有趣的安排中,持续10天的田野调查很快进入尾声。22日下午,南京大学访日团同学在江户川大学进行了最终的成果汇报。主要是基于流山市和京都市两个田野考察点的调查结果,从中国的视角出发讨论了日本社会中人与森林之间的关系、地区人口流动与日常生活的研究课题。汇报结束之后,中岛庆二教授和土屋薰教授对展示的内容进行了点评,同学们则针对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留存的疑问向江户川大学的老师们进行提问和交流。 根据日本人类学会的定义,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作为生物的“人”的综合性学问,目的是为了科学客观地理解“人”,通过实证的方式确立真实有效的“人类观”。本次共同研究活动给我们最真切和直观的冲击当属和一个个“人”之间的接触。我们在寺谷女士的指导下学习纳豆饼的制作方式,并倾听其与纳豆饼之间的美好故事;我们在奥田先生的指引下参观了京北地区的山国神社,对日本的神道与宗教信仰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我们在影山先生的引导下深入京北地区的杉树林,在子母杉树和供路人歇脚的亭子前驻足观察;我们在同荒井先生和古割同学的交流中感受到不同于国内同龄人交流的新奇和满足……这些同一个个“人”之间的具象化交流让看似抽象的田野调查增加了许多的实感和趣味。一个人不能称作社会,一群人可能就是一个社会。如果说研究社会中的人和社会关系的学问叫做社会学,那么研究一群人的学问或许可以称为人类学。 本次共同研究活动是疫情结束之后久违的跨国田野调查活动,因此显得弥足珍贵。通过这次田野调查,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人类学研究有了进一步思考,并在比较的视野中对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有了新的认识。正如本次活动的日方主要负责人川濑老师在破冰会中所提出的期待一样:“本项目旨在为中国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优秀青年提供一个扩展学术视野、与日本学术界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相信参与本次项目的每一位南大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和体悟。 再次感谢江户川大学的川濑老师、立命馆大学研究生院的阿部老师以及在日期间所有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日本朋友和中国朋友。 参考资料: ①江户川大学新闻报道 第一则报道-在流山市的学习与调研(2024年2月14日-2024年2月15日) https://www.edogawa-u.ac.jp/news/20240219_6.html 第二则报道-在京都的学习与调研(2024年2月16日-2024年2月21日) https://www.edogawa-u.ac.jp/news/20240221_1.html 第三则报道-在江户川大学的最终成果汇报(2024年2月22日) https://www.edogawa-u.ac.jp/news/20240227_1.html ②日本人类学会官网(日本人類学会 一般社団法人) https://anthropology.jp/what/jinrui.html ③樱花科技项目官网(さくらサイエンスプログラム) https://ssp.jst.go.jp/ ④关于KJ 法(KJ法について) https://www.ashita-team.com/jinji-online/business/13466#:~:text=KJ%E6%B3%95%E3%81%A8%E3%81%AF%E6%80%9D%E3%81%84%E3%81%A4%E3%81%84,%E6%B3%95%E3%81%A8%E5%90%8D%E4%BB%98%E3%81%91%E3%81%BE%E3%81%97%E3%81%9F%E3%80%82 供稿人:牛万莉(南京大学2022级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2024年2月28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