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2017年度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总结

时间:2018-02-05

20171127日至126日,由湖南省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和利用中心秘书处)牵头组织,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湖南广益实验中学以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滨江学校等单位参与组成的研修团一行10人赴日本滋贺县,进行了为期10天的环境教育研修活动。

研修期间,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ILEC)安排了科学高效的研修项目,在委员会研修部主任小野武弘先生和研修部顾问笈田昭先生全程陪同下,我们参与了一系列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比如听取市川教授主讲的日本的环境教育专题讲座、进入两所环境教育特色学校(草津市立涩川小学、滋贺大学教育学部附属中学)并观摩了两节环境教育渗透课程、听取了武国民资产琵琶湖与滋贺的环境学习专题汇报、参观了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并切身乘船体验前沿环保科技、实地考察了湖南中部净化中心并学习了解相关环保设施、参观了琵琶湖博物馆并对掌握了浮游生物取样与观察实验、还进行了环境教育学习方案的汇报交流活动等等。

研修成员与相关科研机构、大中小学和相关单位企业开展互动交流,深度学习了解日本从政府到研究机构、中小学校、企业和工厂、个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总之,这次研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环境教育,收获颇丰,受益匪浅。

一、   滋贺初印象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四面环山,面积约674平方公里,周长大约235公里,平均水深41,最深点约104,是日本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琵琶湖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邻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是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琵琶湖是京阪地区1400万人居民的饮用水源,并已发展成为全球湖泊保护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基地。

日本花了二十年进行国民素质教育、进行垃圾分类,整个道路两旁没有垃圾桶,出奇地干净,无可见垃圾,灰尘也很少,种公共场合的设施都非常地人性化。漫步在琵琶湖畔,空气清新,沁人心脾,让人忘记所有烦恼。有点刺眼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空气,照射在清澈的琵琶湖上,成群的自由自在的水鸟在湖中漫游嬉戏,与岸边或疾行或悠闲漫步的行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   日本环境教育的特色与启示

日本是世界上环保做得比较突出的国家之一,这与日本国民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素质以及长期以来国民所接受的环境教育密不可分。到过日本的人相信都会被日本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洁净的生活环境所震撼,而日本国民高度的环保意识和价值观也令人惊讶。日本的环境教育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公害教育,公害问题是公众普遍关注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以水俣病事件、四日市废气事件、爱知糠油事件、富山痛痛事件四大公害诉讼为标志,居民反对公害运动达到了高潮,由此也促进了环境行政与立法。1968,在社会科教学大纲修订中,初次使用“公害”这个术语,以示对人的生命和健康教育的重视。日本学校教育中以公害问题为契机拉开了日本环境教育的序幕。

1.   以大自然为教室,以体验和实践为课堂

日本环境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采取走出课堂、进入生活的形式,各个学校将校内活动延伸到大自然、家庭、社区中,形成了校内外、科目间连贯性的和课时分配持续性的环境教育活动体系。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域资源,与超市、工厂、农场、垃圾回收站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课本课堂上,而是延伸到了校外,进入到生活。如果学校所在地区河流比较丰富的话,那么就会组织学生去清理小河垃圾、绿化河流两岸、治理河水污染等。日本的环境教育场所众多,据统计有1000多个环境教育场所及自然学习中心,近4000所自然学校,这些不同类型的环境教育场所成为学生学习环境知识的课堂。如滋贺县就开展了幼儿期的自然体验型环境学习,小学4年级的“大山之子”森林环境学习,小学5年级的“大湖之子”琵琶湖水上学校和“农田之子”的农业体验学习,体现了人-自然-环境教育的融合。另外,很多学校的学习单位不仅局限在班级,有时会合并若干个班级以年级为单位共同开展教学活动,或者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活动,让高年级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教学负责人也不一定是该班的老师,根据实际需要有时会聘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担任特别讲师。

2.渗透式环境教育贯穿整体教育活动

日本小学没有增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也没有编写专门的环境教育教材,主要是根据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将环境教育的内容糅合在学校整体的教育活动和各学科的相关章节中,广泛涉及社会科、理科、道德、家庭科和综合学习时间当中;例如小学的中高年级社会课的内容是学习社会生活常识、了解自然界的构成、了解现代产业结构。这门课的教育内容与环境教育关系最为密切,在社会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周边生活环境进行调查,如去超市调查垃圾回收再生利用的情况、计算废纸回收和节省木材的关系;对琵琶湖水中的氮、磷、氯等离子进行检测,结合水中的生物组成,了解水污染的状况。通过这些调查,学生不仅知道了琵琶湖污染的原因,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并感受到人类对环境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3.根据不同年龄学段实施阶段性环境教育

日本小学阶段的环境教育,以体验式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于身边环境,尤其是对家乡环境的感受和体验以及主动关心意识,使他们通过亲身的体验自然激发他们对环境的关注和热爱;初中环境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课题、调查行动、思考判断、贡献社会等有助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习“水溶液的性质”时,让学生观察空气中水的变化,理解自然界水循环原理,使学生树立起水是有限资源的意识。高中环境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地投入保护环境的态度和能力。相对于中小学, 日本并没有对大学的环境教育提出统一的规划和要求,通过滋贺大学环境研究中心市川教授的介绍,像滋贺大学都没有开设专门的环境教育课,大学的环境教育特别重视根据自身优势建设特色大学,也更重视专用性和实效性,侧重为社会培养专门的环境保护人才,如北海道大学环境科学研究生院下设专业为:地圈环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物质环境科学、大气海洋圈环境科学,专业划分非常明确。

4. 公众-专家-学校-企业-基地-政府多方联动

日本环境教育倡导政府、企业、NGO、专家、市民等的多方参与,调动各方积极性。如滋贺县的湖南污水处理厂给学生提供免费参观污水处理过程的环境教学,还设有污水处理博物馆共学生参观学习。滋贺县琵琶湖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和琵琶湖博物馆是滋贺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基地,环境科学研究中心为学生对水生物的采集、识别和分析提供平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接连爆发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促使日本民众环境意识极大觉醒。民众自发的环保行动,以及对于不环保行为的反思,推动政府加大环保行政力度,两者合力又推动企业寻求环保发展之路。全社会在环保理念上达成共识,加上极强的行动力和迅速发展的环保科技,促使环境问题逐步得以解决,日本公众也因此受益。日本政府的积极支持政策,为国民、民间团体、企业进行环境信息交换和交流提供机会和场地。同时,鼓励国民、民间团体、企业提供自身持有或拥有权力的土地和建筑物,用以支持环境教育基地建设。

 

三、   环境教育研修对于学生教育阶段的启示

要想学生真真正正接收环境思想,养成良好的环境观念,课程资源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家庭生活,来源于学校生活,来源于身边的事件,能够明显的感受环境与生活的真切关系,这样也能够唤起学生持续的关注,持续的研究和体验。基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环境教育课程也能够切实有效的低成本的开展,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实际生活,体验生活。在今后的地理教研组活动中,我们必须创设关于校园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引领学生关注我们自己的校园生活,提高环境意识。

1.   成立学校环境社团

   我校需要成立环境社团,在地理老师引导下由点及面的展示环境现象、宣传环境意识、传达环境观念、推广环境知识和环境方法,培育一批有环境志向和远大环境意识的社员,从事广泛的环境体验活动,解决校园内的一些环境问题,推广宣传环境教育活动,同时接纳更多的同学参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中来,利用假期时间进厂房,进研究院,了解环境处理过程,获得环境处理的方法;进山区,进社区,更多的了解环境与生活的关系,展示环境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环境意识。

2.   环境教育需要更多具体的活动支撑

   在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单纯的说教效果是很有限的,我们必须把环境教育融于一个个具体的体验活动中来,用鲜活的活动体验养成良好的环境习惯,培育学生的环境方法,用优秀的环境行为相互感染。像日本学生的“大湖之子”、“森林之子”、利用芦苇进行手工制作等活动,能够非常好的引领学生体验和思考。在新高考的情境下,开展环境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培育综合素养,也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这应该是在高考压力下,高中学生推进环境教育比较好的方法。

3.   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趣味性

   日本在环境教育过程中会引入或引导学生创设好玩的游戏活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它会让教育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能够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和体验,也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在游戏的创设和游玩过程中,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更加能够领会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关系,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环境观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环境教育场所在硬件建设,特别是环境教育教学的优秀经验经验可以为我们的环境教育提供很好地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环境教育事业发展,以启发大众的环境意识,丰富环境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有社会意识的公民所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环境不仅是国有资产,更是自己的家产,一起努力,10年、20年,我们终将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