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
sinoip

2015樱花计划总结9.29

时间:2015-12-29

2015年樱花计划总结

2015年8月23日至29日,应日本一般财团法人日中亚洲友好文化教育中心邀请,为促进中学生对日方科技文化的了解,开拓中学生国际视野,大连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了10名优秀高中生赴日本进行科技交流活动。先后访问了日本的横滨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厚木高中,参观了三菱未来馆、科学未来馆、横滨市垃圾处理场,聆听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演讲。科技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日本学校设施完备,教育理念先进,学生活动丰富多彩。

横滨国立大学是一所本部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的知名研究型国立综合大学,与中国多所院校保持良好学术交流,中国留学生占据比例较高。中学生参观访问了环境学院实验室,听取了东京湾水质研究报告,该实验室与大连理工大学有长期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早稻田大学是一所非常著名的私立大学,科研实力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沿,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水平更是领跑世界。世界第一台双足步行机器人便是由早稻田大学于1969年首先研制成功,而目前行走最接近人类的双足机器人,仍是由早稻田大学高西淳夫研究室研制的WABIAN系列机器人。早稻田大学作为日本的智能机器人重镇在世界学术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厚木高中是神奈川县具有科研特色的重点高中,国家给学校配备了很多科研仪器设备,校内有自己的藏书馆,有很多很有价值的书籍,学校采取的是互动式教学方式,课后由社团组织音乐体育活动,学校成立了很多科技兴趣小组,由学生自选题目进行科研。

2、日本的未来技术馆和科学馆创新思维理念比较超前。

    三菱港未来技术馆是日本最大的以展示环境、宇宙、海洋、建筑、能源等有关人类生活技术为主的尖端科学技术展览馆。这里展示有火箭发射装置实物,还有原子反应堆、超音速飞机、人造卫星等各种模型,可了解日本的尖端科技的现状。科学未来馆是一个与大家共同分享21世纪“新知”,面向所有人开放的科学博物馆。科技馆里有一区模拟了2050年的数位生活状态,想像尖端科技为生活带来的改变,参观者在亲身体验尖端科技的同时思考科技的意义并展望科技的未来。

3、日本把科技精英做为偶像对青年进行教育培养其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次交流活动亲身体验到日本国民极其尊重科技工作者,特别爱戴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生们在横滨职业技术学院聆听了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铃木教授的演讲,他的研究领域从医药品到液晶电视,研究成果对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做出了贡献。他鼓励同学们要做能够登上课本的研究,即使不能也不妥协,要做谁都没做的研究。每个人都有了很大的收获,真正的零距离接触到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同学们都非常激动和身受鼓舞。

    4、日本人环保意识很强,用高科技保护环境。

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十分出色,目前在中国还很难做到。日本的垃圾处理厂从垃圾的产生、分类、回收、运输、处理,每个环节都非常到位,即便最普通的生活垃圾也被分成众多种类分别处理,精细化程度之高实在令人赞叹。比如在麦当劳,日本的麦当劳收餐盘的地方一般有两个垃圾筒,一个扔纸制品,一个扔塑料制品。也就是说喝一杯可乐,杯身是扔在纸制品的垃圾桶,而吸管和塑料的杯盖要扔在塑料制品的垃圾桶。从这些细节之中看到的是日本这个民族对环境的负责。

5、日本人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值得借鉴。

    在宾馆,食堂,地铁等地方都不会有人大声喧哗,该排队的排队,该等待的等待,很多事情都井然有序。在路上,几乎看不到乱穿马路的行人,大家都能耐心地等待绿色人行信号灯,而日本的信号灯也比较有特点,时间一到,十字路口四个方向行人都同时放行,只要允许行人过马路,路口四个方向的车都禁止通行,行人可以直接走到十字路口马路的斜对面,经常看到行人集体过马路的特色场面。这种以人为本的过马路方式不但节约了行人等候及过马路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了行人的安全。路上驾驶员也非常有礼貌,汽车会主动避让行人,这些良好的交通素质,主要归功于人们从小接受良好的交通法规教育和社会、团体大力宣传交通法规的缘故。这些细节使同学们感受到了日本人的素质之高,深刻体会到社会风气的重要性,只要大环境是好,人们的好习惯自然就会养成,这种无形的约束会使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不断提高。

此次交流活动,尽管时间不算太长,但同学们都对日本的经济、文化、社会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无论从双方的讨论交流还是参观考察中都有新的收获、新的认识,争取能将这些想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同时,学生在交流中的出色表现给日方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示了学生的良好形象,并与日本同学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学生不仅提高了国外生活交流的能力,加深了对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精神的了解,同时在团队中锻炼了自己的独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一个很好的国际交流项目。建议这样的活动有必要多组织,可以让学生学到先进的科技知识,对青少年教育很有益处。

 

                           大连市科学技术局

                                 2015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