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济大学赴日本东北大学参加“樱花科技计划”项目总结
时间:2019-03-01
2019年1月20日~2019年1月27日,同济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师生在日本成功的举办了以“东日本大地震7年的重建经验以及现场技术交流”为主题、为期8天的樱花科技计划交流活动。
日本是地震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在消能减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起步最早,在结构抗震防灾方面的研究水平世界领先。举办以两校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为主体的樱花科技计划交流活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抗震防灾前沿的学科动态,同时实地考察典型抗震结构和地震灾后重建现场对今后的研究,特别是基于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有深远意义。本次樱花科技计划促进了中日双方抗震新技术、防灾新理念的交流,增进了中日双方减隔震技术交流。本次交流活动分为学术研究报告和实地参观学习两部分。
本次开展的学术研究报告分为“地震工程讲座”、“同济大学学生汇报”、“日本东北大学学生汇报”,报告内同涵盖了地震和震害调查与分析、结构地震反应、结构抗震设计、结构减震控制及监测、损伤图像识别、疲劳裂纹扩展等多个主题,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土木工程学科的科研前沿。
本次交流学习看到了第一例在地震频发区域的建筑物上安装了利用惯容放大效应的调谐粘性质量阻尼器,位于仙台市的NTT青叶通大楼。日本在专利转化率上达到了70%,可以看出日本的科学研究以应用为导向,更注重于工程实践。工科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服务于社会建设,能够将成果从数学抽象表达到实物的转化过程是一个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结果。如何将成果从抽象的理论表达转化为具体的工程应用,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给予了很多启示。
而在东北工业大学参观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全世界第一例地震过程中损坏的阻尼器的案例,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实地参观,直接而生动的学习了结构抗震和加固技术。在东北大学的参观过程中,两栋地上部分相同而分别做了隔震和没有隔震措施的足尺楼模型,这样的足尺试验在国内罕见。而在东北大学实验室中看到的实验室振动台以及benchmark模型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了隔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优点。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遭受台风、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频次非常多。全球各地对于灾害的预报、防御以及灾后重建工作一直都是研究的重点。本次的目的地日本也频繁遭受地震的侵害,也由此日本在建筑抗震加固方面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政府全方位政策扶持高校科研,调动一切社会资源致力于防灾科学研究。灾害防护的强大驱动力与经济政策的支撑,加之日本人民严谨钻研的精神,使日本的抗震技术达到世界顶尖一流水平。
与此同时,引起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地震后海啸引发的灾害。日本在对于海啸的预警方面有一套完善的预警机制,而中国还没有考虑过海啸引起的沿海地区的破坏,不管这种海啸是由于地震还是台风引起的。灾害的防范不只是防范灾害本身,更应当充分考虑之前的预警以及后续次生灾害、疾病防疫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灾害应对方案,这是我们应当向日本学习的方面。
参会人员在参观东北大学实验室以及隔震建筑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见识,更被日本学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所震撼;同时,参观海啸灾害遗址和重建现场也十分震撼,见证了日本人民面对灾难和重建恢复中体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兼具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坚韧乐观的人文关怀,不仅对我们今后的研究给予启示,更是为我们今后成为卓越的土木工程师指引了道路。
灾难固然可怕,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伤痛也是巨大的,但它终将化为动力,推动人类在废墟之上寻求进步阶梯。
震后8周年,人们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不断总结前行。与去年相比,这次我们走进了东北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实验室,与日方师生共同完成隔震结构的自由振动试验;在学术研究报告上,两国师生交流防灾减灾领域内的新技术;在南三陆震后现场,新的施工机具已架立,新防波堤已初具雏形,恢复重建的工作一直在进行……
自然很残酷,日本人民面对灾难和重建家园过程中体现出的顽强精神以及在试验中日本学生展现出的一丝不苟、严谨的态度都令我们十分钦佩,也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感谢同济大学研究生院,感谢日本科技振兴机构(JST),感谢樱花科技项目,更要郑重感谢,同济大学带队老师薛松涛教授,日本东北大学五十子幸樹教授。
此次樱花科技计划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两国青年之间的合作和互相了解,增进了两国友好情谊。希望此次为期8天的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不仅是中日双方思想的共鸣与碰撞,学术的研讨与分享,更是让中日两国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严谨的科研态度和执着的钻研精神,成为每一位学生研究生涯的宝贵财富。